浙江省医院协会2025年第三期医院书记院长圆桌会在嘉兴举办
8月15日下午,浙江省医院协会在嘉兴举办2025年第三期医院书记院长圆桌会,来自全省近60位医院书记院长参会。浙江省医院协会会长马伟杭,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王国芬,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何强,协会监事、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雅萍,协会秘书长梁立强,副秘书长申屠正荣、项海青,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孙扣红,医政医管处处长孔垂峰等参加会议。会议以“强基·赋能·融合 构建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服务新生态”为主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和经验分享,旨在促进全省各地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经验交流,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本次圆桌会由浙江省医院协会联合新华网浙江分公司主办、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会议通过新华网进行线上同步直播,会议结束当天观看量超100万人次。新华网客户端以《浙江省医院协会2025年第三期医院书记院长圆桌会在嘉兴举办》等三篇文章对本次圆桌会进行深度报道,阅读量累计近150万人次。
首先,由浙江省医院协会会长马伟杭致辞。马伟杭会长指出,提升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是“健康中国”“健康浙江”建设的关键目标,是深化医改、满足群众期盼的重要任务。马伟杭会长强调,强化基层医疗发展需五维发力:以资源整合为基,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以人才建设为核,系统性提升基层学科技术能力;以技术提升为要,重点实现常见病诊疗同质化;以中西并重为特,有机融合中医药服务满足需求;以数字赋能为助,借助信息化手段延伸服务、提升效能。希望与会医院管理者提炼经验、凝聚共识,协同推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为保障人民健康贡献新的力量。
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王国芬为会议致辞。王国芬主任分享了嘉兴基层医疗服务建设的实践与成果:一是建强体系筑牢根基,规范基层机构建设,绩效评价连续全省领先,海盐县基层医改经验得到全国推广;二是资源整合优化服务,建成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及专科联盟,实现县域三级综合医院全覆盖;三是推进健康大脑与智慧医疗建设,“数字国医”荣获全国特等奖,成功实现多家医疗机构信息贯通、检验检查互认。希望以此次圆桌会为契机,加强与兄弟地市的交流合作,努力把各地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转化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具体举措。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嘉兴市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梁慧军作《以“三维联动”筑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根基 构建服务新生态》的主题发言。梁慧军书记分享了医院“三维联动”实践路径:以“强基为本”筑牢根基,通过托管桐乡四院、南湖分院等基层机构、开展专科协作及对口帮扶,大幅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以“赋能为义”提质增效,运用5G医联体平台实现危急重症协同救治,建设云诊室、远程影像诊断系统等辅助诊疗;以“融合为脉”协同发展,党建引领开展“初心为民”大型义诊,推动体医融合及安宁疗护中心建设,构建多方联动服务网络。未来将通过“县招乡用市培”人才定制化培养及“一院一策”精准帮扶,持续深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
浙江省医院协会监事、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雅萍围绕《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多院区管理与医联体建设》,介绍了浙江省人民医院6个院区和8个分院的布局与发展,重点分享了在绍兴和毕节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及富阳院区“省营县院”的创新实践。在医联体建设方面,系统阐述了医院对淳安、仙居等分院的帮扶举措,包括推行“3342X”帮扶体系、实施“全方位、紧密型”全托管模式、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推进重点专科帮扶,同时组建下沉专家库、强化人才轮训与学科建设,助力“山海”帮扶科学、精准、高效。张雅萍院长表示,面对诸多挑战,需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共建及信息化数据驱动,实现多院区综合能力的提升。
浙江省医院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何强作《沉浸帮扶 同质服务:强基赋能融合的基层实践》主题发言,详细介绍了合作办医同质化管理帮扶的举措与实践。通过建立党建联盟并实施派出人员考核评优机制保障帮扶实效;推行临床科研指导与“1:1”人才双向培养模式为基层锻造稳定人才队伍。同时积极推进合作办医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管理论坛、中药制剂推广、信息化技术精准对接相融合,促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其中,奉化区中医院在“4+6+8+X”模式及“雁阵”人才梯队建设推动下,创新开展中医多学科联合诊疗;秀洲区人民医院在建设四大中心的同时,发展特色专科并融入中医文化,医院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柴敬杰以《心之所向 行之所至——紧密型医共体“强基·赋能·融合”的桐乡实践》为主题,阐述了桐乡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路径:思想强基方面,通过凝聚共识破除壁垒,规范上下互动人员绩效考评暖心激励机制,移植总院成熟制度并统筹编制调配与采购,实现管理一体化;行动赋能方面,总院赋权信任,激发基层分院发展活力,推行“一上一下”双向人才流动机制,建设联合病房及五大共享中心,构建高效基层诊疗与急救网络;情感融合方面,通过搭建城西分院妇儿危重症救治共同体、空中生命线,保障跨机构资源灵活调配,形成全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荣誉感,共同推动医共体从“物理捆绑”走向“化学融合”。
玉环市人民医院院长董寅围绕《聚力连续性服务创新 赋能健共体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主题发言。董寅院长表示,玉环以市域大数据平台为支撑,构建“专科医生+家庭医生团队+拓展方案”的“1+1+N”健康管理服务机制,重点推进慢病一体化管理与“防筛诊治康”全病程管理,打造服务延伸、专病延伸、预防延伸的“玉环经验”,并基于区域疾病特征逐步建设特色专病中心,在慢病数字化管理、合作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董院长强调,健共体高质量发展需立足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数字决策能力、提升患者服务粘性,并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青田县人民医院船寮分院院长胡祖津分享《便捷·智慧·融合 山区医疗巡回诊疗服务新生态》实践成果。面对山区医疗可及性和连续性难题,青田县推进智慧流动医院模式,改装多功能巡回诊疗车并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保障服务供给覆盖偏远村落,通过定时定点服务实现医保结算、健康管理到村入户;积极组织专家义诊、带教,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织密山区健康网络;同时顺应“数字浙江”建设,应用AI打通数据壁垒,构建“流动筛查-门诊诊疗-专家支持”的高效链条诊疗体系并创新探索“急救+巡回”两车协同机制,有效助力智慧诊疗破壁增效、慢病管理强闭环和家医体系优化升级,切实筑牢山区医疗网底。
在经验推荐环节,来自舟山医院、长兴县人民医院、海盐县西塘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书记院长,就“强基·赋能·融合 构建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服务新生态”这一主题分别分享了各自的实践与思考。
舟山医院副院长董金良分享了海岛地区医疗服务与急救体系建设的舟山实践。面对海岛分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可及性与急救难题,舟山医院在党委领导下,推进“福仁舟医”工作,通过下沉专家开展海岛巡回医疗,重点扶持创伤、胸痛和卒中心与急诊学科建设,依托舟山群岛网络平台对接省级医疗资源以提供远程诊疗服务,着力夯实基层医疗基础。同时,创新打造“互联网+海陆空”多维立体急救模式,切实增强应急响应与救治能力。
长兴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孙海明介绍了长兴建设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实践经验。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医院依托区域信息化基础建设“健康银行”、开发“健康指数”,并实现电子病历五级、互联互通四级、智慧服务三级的建设目标;推行“县聘乡用,乡管县育”制度以及“雄鹰计划”等进修项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覆盖、全链条的快速急救网络,创新打造“警医保”联动机制,并强化临床处方监管,有效保障居民健康。
海盐县西塘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姚沈平分享了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做法。通过骨干下沉指导、分院医生“全科+亚专科”进修培养等举措,筑牢人才基础;实施同质化管理、建设联合病房及家庭医生团队、应用七大共享中心保障检验检查互认,并上线“数智国医”赋能中医诊疗。同时构建胸痛三级急救网络、优化急诊高峰帮班与延时服务、探索医防融合的慢病路径化管理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徐秋红立足“强自身、稳根基、惠民生”分享了发展经验。医院基于县域特点、国考绩效指标及多种管理规范,强化特色专科发展并实施“双导师制”和“省招县用”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数字护联”项目优化服务效能,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构建了省、县、乡的联动机制;健全三级急救体系与县域五大共享中心,同时组建诊后管理团队开展个性化随访,并联合家庭医生入户推进肿瘤早期筛查,持续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
本次圆桌会充分展现了浙江省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和丰硕成果,各位书记院长分享的经验模式为全省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为推动全省基层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